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從2008新一代設計展看台科的工業設計教育

買了張全票,自己一個人去看展。不知現今台灣的設計教育,在睽違了兩年之後,有了怎樣的變化。

覺得台灣人真的是一種「一窩『瘋』」的民族。雖然是星期五下午,世貿展場裡人山人海,擠滿了設計相關系所的師生、業界人士、高中生還有各界親友。對於台灣民眾如此看重設計這個領域,我十分感動。但,看到川流不息的觀眾、應接不暇還有四處兜售、宣傳的學生,我不禁開始懷疑,在嘈雜喧囂聲中,新一代設計展,是否成了譁眾取寵的活動?


"「新一代設計展」除了提供我國設計新秀展現設計創意的平台外,更結合了「新一代設計競賽」與「新一代空間設計競賽」,能夠讓展覽有更多的交流與互動。除此之外,協助廠商及設計公司發掘優秀的設計新人,除了展現國內設計院校之創意成果外,更邀請國際設計名校展出,為本展打造出具有國際規模的知名設計新秀展覽。"
2008新一代設計展官方網站



新一代設計展的意義,不只是設計系所學生的大型成果發表會,為參展的學生而言,更是一場非正式的工作面談;也是各設計院校宣傳自己、吸收新人的時機。策展的成功,受益者不僅僅是參展的學生,也為學校帶來正面的幫助。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工商業設計學系
在時間與體力都很有限情況下,第一站就直奔台科大的場子。大體而言,學弟妹的作品完成度高,除少數作品尺寸略大...模型精緻、造型表達上,並不難懂。亦有許多偏時尚、織品產業的作品,是今年的特色。

相信學弟妹在策展的過程中都付出了極大的心力,
但此次展覽,基本上有兩點不足之處。一是展版內容的設計,二是動線的規劃。不提供說明性展板的抉擇,雖然使得整體風格統一,卻無法向參觀者傳達作品理念的深度。參觀民眾若是沒有專人導覽,作者設計的理念與考量、設定的使用情境、使用方法等,都不易理解。而這次展場動線的規劃雖單純明確,也貼心地以過往得獎作品提供民眾休息的區域,卻單調了些,沒有驚喜。

//私立實踐大學 設計學院
不惜血本、國際化包裝。這是我對實踐設計的最大印象。外籍教師與學生穿梭於展場之中、展場佈置貼滿學生參與外國展覽或是與國外設計院所合辦的Workshop紀錄,加上專業DJ現場混音,集服裝設計學系,建築設計學系、工業產品設計學系與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的人力與物力,實踐大學擁有極大的展場面積與專業華麗的布景,粗估布景成本約是台科大的五倍以上。

姑且不論五光十色的聲光效果與設計之間的關係,或者過度的聲光是否喧賓奪主,搶了學生為每件作品投注的理念與心力;實踐帶給參觀民眾的,是一種印象、是學校本身對於設計教育的重視以及極度活潑的課程規劃。而近年來實踐媒體曝光度激增,於國內外設計競賽中得獎人次也漸增,在在顯示實踐設計的企圖心。


//台科的未來?!

直至目前為止,台科每年高中生申請入學的最低錄取分數不斷飆高,由2003年的58級分,四年內躍升到66級分。但,「沒有永遠的優勢,只有創新才能確保先機。」近年來,台灣設計教育蓬勃發展,公私立大專院校紛紛設立設計相關系所,北科大、實踐、雲科大、成大、樹德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漸受矚目,其中,以媒體曝光度與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率激增的實踐大學,最有競爭優勢。面對重資包裝自己並積極拓展國際能見度的實踐,台科該如何應對?


自我定位=藝術學院??

首先,是台科的自我定位。若將工業設計教育粗略地以藝術學院與研究學院分類,台科,是要成為美學極致的藝術學院,還是全力朝頂尖的研究型設計學院邁進?

若是要成為美學極致的藝術學院,那麼,面對財利豐厚的實踐,台科大要如何大放異彩?近幾年來,台科大在國內外各大設計競賽的獲獎率不再一枝獨秀,反倒是實踐、大同、樹德等私校漸漸展露頭角。這樣的現象在公立科大體系的設計系所普遍發生,北科大、雲科大都有此危機;公立設計系所在補助款的取得、運用的靈活度、聘請外籍師資或簽定雙修計畫也不比私校。台科大欲轉型為「綜合性」大學,即便納入「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對設計系所的挹注也許不如全力塑造設計領先地位的實踐大學。

培養「創造力」與「美感」,需要時間,更需要金錢。創造力不同於理解力,時間的投注與學習的成效不成正比也無法以任何量尺判別能力的提升;美感,是主觀而抽象的,個人對「美」的定義。而培養設計能力最困難的就在於,一個成功的產品,絕對是簡單的。「這樣我也會,只是我沒想到而已。」不論是Apple的iPOD系列或是Karim Rashid為Dirt Devil設計的Kone Vacuum,造型無特殊之處、使用簡便,連初學者都可輕易上手。簡單、卻與眾不同;在某一個功能鍵的配置上、某一條曲線的獨到之處,設計師的創意與美感,創造了成功的產品。這帶領Apple超越iriver、HTC,使得Dirt Devil取得handheld vacuum領先地位的關鍵能力,需要長時間吸收、接觸新的理念、新技術與不同的文化,才能做出「大家都會,只有台科想到」的成果。延攬國內外頂尖的師資指導學生、提供赴外進修的機會、與國外設計院校合作、添購硬體設備、購買新版軟體等,都是必須,而這些計畫需要大筆的金錢投入。在無法客觀衡量成效的狀態下,如何取得更多的補助與重視,是台科設計系所要成為頂尖的藝術學院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自我定位=研究性設計學院??

若台科設計系所的目標是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研究型設計學院,則本次新一代設計展中並沒有凸顯台科在這方面的努力。「研究」最可貴的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正如我先前提及,一個成功的產品,絕對是簡單的。一個在開發過程經過審慎處理的成功產品,對最終使用者而言,是在第一瞬間就可輕鬆使用的產品。因此,在開發階段的用心,是研究型設計學院的教學重點,卻是在最終產品上無法傳遞的。

因此,當學校的教學重點放在卓越的「研究」計畫時,在一年一度的新一代設計展上,就要聚焦在每件作品背後的理論、探討與專業性。持平而論,本次展覽台科的作品並沒有突顯各個設計者在開發過程的努力。

以王世旭同學的作品為例,作品的完成度極高、產品語意明確,除了觀賞其流線的造型,參觀者多能在一眼間了解產品的用途(音響系統)與使用方法(壁掛式、直立式);但成品背後層層的研究與驗證等,在開發過程中採取的步驟與對細節及可行性的探討卻無法在展覽之中看見。葉佳純與陳昱蓉同學的作品,可愛溫馨的造型深受年輕女性青睞。但是,他們作品的內涵與深度僅此而已嗎?雖然展場中總有排班的同學可供諮詢,對於設計,參觀者也應秉持"Let the design speaks for itself"的精神,當能感受到只是作品的外觀模型,what does the design speak for?

台科的展場中,缺乏展板的設計。有效的展板設計能夠幫助設計師向參觀者闡述自己的理念、產品的使用方式,更可以說明產品開發過程的重點發現。這對朝研究型設計學院邁進的院所尤其重要。也許在時間的壓迫下,考量空間規畫的一致性,台科的學弟妹選擇極簡風格的展版;但新一代設計展已銳變成台灣民眾、高中職生能親身了解設計最直接的途徑,也是產業界發掘新秀的管道之一,因此幫助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們了解自己的作品,是所有參展設計者的要務。


//學校意志 vs. 學生自主意志

其次是學校對於展覽內容的介入。新一代設計展已成為台灣設計院所建立形象與傳達自我的場合,策展的成敗,直接影響外界對學校的觀感。在實踐、大同等有著聲光效果與國際合作企畫加持的私校環伺之下,台科對學生的支持與對設計教育的關注,相形失色。

台科近五年來,就我所知,在新一代設計展上,給予極大的自由與個人發揮的空間;而雲科大則是具有統一主題、成大工設的作品多以主題式的小組設計呈現。統一或是小組式的主題,雖帶給個人色彩濃烈的學生壓迫,卻使得單看之下,略顯薄弱的作品,在群組中顯得完整,且產品使用情境、方式等,都定義的十分清楚。

重視學生自我意識為台灣的設計教育而言是值得嘉許的。但,第一次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盛事,所要處理的也不是個人的成就,而是在一個空間之中呈現集體的成果,對於公立大學設計系學生而言,也許超出負荷。若學生無法有系統地規劃呈現作品,而學校方面也無法提供充沛的資金與協助,台科將無法凸顯自身設計教育的特色,進而無法與其他學校區隔。

誠如我之前所提及的,雖然現今新一代設計展已被過度炒作,但仍然是台灣各設計系所展現特色、吸收未來新生的戰場。畢業生策展的成敗,不只影響自己的前程,最大的受益與受害者,是學校本身。如何能展現學生最好的一面,有系統地呈現全體的成果並展現與其他學校不同的風範,對學校而言,是有利而無害的。


//台灣設計教育的藍海

目前台科最大競爭優勢,除了師資外,就是地段與地位。地處台北市中心,不論是參觀展覽、邀請外賓到校懇談或是與業界互動都十分便利,即便專任教師不多也有機會請到兼任教師或是業界講師教學。不同於歐美國家,台灣大學排名以公立學校為優先,私立居次。身為國立科技大學排名第一的台科大,對學子與家長都有一定吸引力。

隨著高鐵的開通與日新月異的通訊技術,城鄉差距日益縮小。以往在台北才看得到的個展,如今在台中、台南、高雄等地也能看到。而近年國民所得提高,「使用者付費」的思潮興起,「選校再選系」的觀念也漸漸被「選系不選校」所取代,認可「受教者付費、選擇適合的學風、訂作教育」理念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家庭經濟能力條件許可的學生,因受到學校辦學風格的吸引,選擇就讀私立大學。

雖然台科工商業設計仍是許多高中職生心中第一志願,在傳統優勢漸漸消失的年代,若無法突顯自身特色、價值,難保被別人取而代之的一天不會到來。現階段的台灣設計界,在媒體炒作下,強調「創意」的概念性產品紛紛躍上檯面。產品的「實用性」、「市場接受度」、「使用者研究」等重要議題卻常被忽略。台科在大學部的課程規畫多以產品開發後端的技術性課程為主,依產業需求訓練畢業生以期能快速就業;而研究所課程則包羅萬象,從產品企劃、開發以致對設計文化的探討等,不單單只講求「創意」。強調工作能力與開發前端研究的特色是否能被看見?而學校是否有支持學生,表達這樣的理念呢?

在全民一窩瘋「創意」的年代,積極地秉持不同的理念,走自己的路,才是最大的「創新」。




引用自 http://yingdesign.blogspot.com/2008/05/blog-post.html

2 則留言:

  1. 這篇文章寫的不錯,自己也當過學生,多少能體會學生在階段的角色,
    我想如果要繼續往這行發展,就在這個階段多嘗試自己的可能性,

    無論是設計寒暑實習或參加比賽都是個不錯的方法.

    Jimmy

    回覆刪除
  2. 平時沒多注意別人的留言。很高興學弟妹們注意到這篇文章。

    畢制加油!

    回覆刪除